直面内忧外患 典当行亟待应变
2014-05-27 09:10:51 作者:林蓓 来源:上海商报记者
有观察人士表示,这几年全国典当行业发展较快,整个行业洗牌的临界点会越来越近。以后的发展,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,要考虑新产品设计,开发一些新产品,比如权利质押等。
有不少典当行人士无奈地感慨道:“典当行今年的生意更加难做了。”除了监管加强、同行竞争加剧、当品变现困难外,典当行还遭遇P2P、小贷、私人借贷等外部挑战,这种局面令典当行不得不着手应变。
房地产典当单笔当金违规较多
前不久,江西省商务厅对该省148家典当行进行年度排查,发现典当行业累计违规44次,其中房地产典当业务违规最多,即单笔超过法定比率违规达38次。不仅如此,行业资金管理混乱、法人股东投资情况不明等问题屡见不鲜。从行业内部来看,典当行也面临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为追求效益最大化,典当行倾向于做融资规模较大的房产抵押业务,以至于房产典当市场占据半壁江山,汽车典当、民品典当退居其次。但如影随形的是单笔额度过大的问题。按照《典当管理办法》规定,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,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%。以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为例,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能大于100万元。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到嘴边的肥肉谁都不想扔,单笔当金违规的现象很多。
“房地产典当融资单笔额度相对大,收益高,如果单纯靠民品典当业务,维持成本开销都不够。”一位从业多年的典当行人士认为:“尽管民品典当的当息(普遍为4%至4.5%)比房地产业务(2%至3.2%)高,但业务过于小额、分散,两三千块钱的民品典当才赚几十块,不像上百万的房产典当业务,单笔盈利都是万元以上。”
他表示:“房地产典当业务单笔额度大了,不做确实可惜,尤其是企业已经通过调查,对方的还款来源、还款能力都没什么风险,仅仅是违规超额度,典当行肯定是不舍得放过的。”据他介绍,这个时候,典当业的惯常做法是把一个单子分拆成两三个当票来做;或者分期融资,先做部分借款,过段日子再做余下融资。
除了单笔业务额度受限,典当行业“暗礁丛生”。从国内陆续公布的典当年审报告来看,不少典当行出现注册资本金抽逃、虚假投资、利率偏高等问题,部分不达标的典当机构面临被除名的风险。在江西,以典当名义做灰色业务的典当企业令当地监管机构十分头疼,它们注册典当公司之后却并没有进行经营或涉嫌虚假投资,资本金很快被抽空,甚至流向私人拆借、高利贷等灰色领域。
典当机构利润空间被一再挤压
上海市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吴贤达指出:“从上海典当企业今年最新的年审调查情况来看,250多家典当行中,有3家典当行分支机构没有正常经营,经营资质面临被取消的危险。”
据透露,监管部门在找他们谈话,要是真的不经营,牌照会被收回。若还想经营,可能责令整改,整改合规之后再进行经营。目前上海典当机构出现问题的机构占比不到2%,但暴露出来的行业风险不容忽视。
回顾典当行近五年的发展情况,受行业内外部竞争压力影响,典当机构利润空间被一再挤压,典当行通过降低息费率以求得一定的市场份额“自保”。但从长远来看,一味地降低息费经营也可能使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。
吴贤达表示,来典当行融资的人以私人业主居多,但多数是以个人名义来借的,他们有强烈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求。不过随着人们的融资渠道日趋丰富,典当生意越来越难做了。上海以前每年的旺季、淡季相当明显,尤其是节假日,民品业务增幅很大,现在这种现象不多了。
为降低风险,典当行的业务操作手法逐渐向银行靠拢,比如以往当品在手的典当行并不关心客户资金用途如何,现在则十分重视个人及企业的前期调查,追踪其用款去向,毕竟大部分典当公司并不喜欢当品变现的繁琐过程。“目前典当行业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,行业前景模糊,但未来发展大致有两大方向,一是朝大型的区域性典当企业发展,以服务微、小、中企业发展为主;二是以城乡居民消费性典当为主的典当企业,通过这些不同层面、不同规模的典当企业解决各类群体的多元化需求。”吴贤达说。
行业洗牌临界点越来越近
另有观察人士表示,虽然典当行当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,还要应对外部的竞争,但总体而言,这几年全国典当行业发展是比较快的,整个行业洗牌的临界点也会越来越近。但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典当行业还是会比较平稳地发展。至于以后的发展,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,要考虑新产品设计,开发一些新产品,比如说权利质押等。
“典当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令人十分看好的。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典当市场的规模都在扩大,典当经营主体、典当交易和典当金额都在增加。”上述观察人士指出,“同时,典当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,更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,具有方式相当灵活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、配套服务周全三大明显特征。因此,其发展前景非常看好。”